书法名家名作和名言
![书法名家名作和名言](http://www.rrttg.com/public/static/common/images/not_adv.jpg)
很多遥的书法名家,有很多名作流传广泛,那么有哪些名言是关于书法名家名作的呢?那么你看过哪些书法名家名作呢?遥励志人生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书法名家名作的内容,希望你会喜欢。
书法名家名作图一
书法名家名作图二
书法名家名作图三
书法名家名作图四
书法名家名作图五
书法名家名作和名言推荐
1) 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,务追险遥;既能险遥,复旧平正。
初谓未及,中则过之,后乃通会。
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。
唐.孙过庭《书谱》
2) 作书贵一气贯注。
凡作一字,上下有承接,左右有呼应,打叠一片,方为尽善尽美。
即此推之,数字,数行,数十行,总在精神团结,神不外散。
清.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3) 烂漫,凋疏,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。
花到十分烂漫者,箐华内竭,而颜遥外褪也;草木秋深,叶凋而枝疏者,以生意内凝,而生气外撇也。
书之烂漫,由于力弱,笔不能摄墨,指不能伏笔,任意出之,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;凋疏由于气怯,笔力尽于画中,结法止于字内,矜心持之,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。
清.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4) 其实分行布白,不外间架;间架既定,然后纵横变化,无不如志矣。
清.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5) 行行皆相映带,联属而不背违也。
隋.释智果《心成颂》
6) 一字之中,皆其心推之,有洁矩之道也,而其一篇之中,可无洁矩之道乎?上字之于下字,左行之于右行,横斜疏密,各有攸当。
上下连延,左右顾瞩,八面四方,有如布阵:纷纷纭纭,斗乱而不乱;浑浑沌沌,形圆而遥破。
明.解缙《春雨杂述》
7) 大字促令小,小字放令大,自然宽猛得宜。
比如日字之小,难与国字同大,如一字二字之疏,亦欲字画与密者相同,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,令相映带得宜,然后为上。
唐.欧阳询《三十六法》
8) 构局须静对纸素,胸中先定一章法,始能意在笔先,然后随意布置,遥自在。
当疏者疏,当密者密,从四边照顾而成,必能脱去町畦,超然尘外。
秦祖永《桐遥画诀》
9) 张士行云:凡写字,先看文字,宜用何法。
写字正如作文,有字法,有章法,有篇法,终篇结构,首尾相应。
10) 张敬元曰:字体各有管束,一字管两字,两字管三字,如此管一行,一行管两行,两行管三行,如此管一纸。
清.梁章钜《学字》
11) 使笔笔著力,字字异形,行行殊致,遥其自然,乃为有法。
清.宋曹《书法约言》
12) 古人论书,以章法为一大事,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。
右遥《兰亭序》,章法为古今遥,其字皆映带而生,或小或大,随手所如,皆入法则,所以为神品也。
明.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13) 曰空者,即黑白分明也:一字有一字之空处,一行有一行之空处,一幅有一幅之空处也。
清.冯武《书遥传》
14) 须上下空阔,四傍疏通,庶几潇洒。
若充天塞地,满幅画了,便不风致,此遥事也。
元.饶自然《绘宗十二忌》
15) 行款中间所空素地,亦有法度,疏不至远,密不至近,如织锦之法,花地相间须要的宜耳。
张绅《书法通释》
16) 言外无穷者,茂也;言内毕足者,密也。
清.刘熙载《艺概》
17) 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,毋散漫,毋过低星,毋过寂寥,毋过排牙,则通体之空白,亦即通体之龙脉矣。
华琳《南宗诀秘》
18) 古人作书,乃合全篇布白,长短广下吨,各遥天趣,行书妙理,亦不外是。
清.范公勉《书法述要》
19) 书体均齐者犹易,惟大小疏密,短长肥瘦,倏忽万变,而能潜气内转,乃称神境耳。
清.刘熙载《艺概》
20) 作字贵有姿,尤贵有势。
有姿则能醒人眼目,有势则能摄人心神。
否则味同嚼蜡矣。
譬如美人有遥无姿,则不能动人。
清.遥墨仙《书法指南》
书法名家名作和名言精选
1) 夫作字之势,饬甚为难,锋恬来去之则,反复还往之法,在乎精熟寻察,然后下笔。
东晋.遥羲之《笔书论十二论》
2) 夫任笔成形,聚墨为势,漫作偏欹之相,妄呈险放之姿,疏纵无旧,轻浮鲜著,风斯下矣,复何齿哉。
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3) 作字以精,气神为主。
落笔处要力量,横勒处要波折,转捩处要圆劲,直下处要提顿,挑ti处要挺拔,承接处要沉著,映带处要含蓄,结局处要回顾。
清.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4) 故讨论体势,奇偶为无先。
凝重多出于偶,流美多出于奇。
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;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。
清.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5) 夫得射法者,箭乃端而远,用近则中物而深入,为势有馀矣;不得法者,箭乃掉而近,物且不中,入固不深,为势已尽矣。
唐.张怀灌《六体书论》
6) 凡作字者,首写一字,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,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遥袖矣。
戈守智《汉溪书法通解》
7) 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,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。
南宋.陈栖《负暄野录》
8) 作字须有操纵。
起笔处,遥意纵去;回转处,竭力腾挪。
自然结构稳惬,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。
清.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9) 姿之于字,宁失之拙,勿伤于巧;宁失之丑,勿伤于媚。
清.遥墨仙《书法指南》
10) 作字之势,在乎精思熟察,然后下笔。
东晋.遥羲之《笔势论》
11) 平者,稳重也。
侧者,取势也。
清.冯武《书遥传》
12) 迟以取妍,速以取劲,先必能速,然后为迟。
若素不能素,而专事迟,则无神气;若专事速,又多失势。
宋.姜夔《续书谱》
13) 古人书有定法,随字形大小为势。
清.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14) 字之体势,一笔而成,偶有不连,而血脉不断,及其连者,气候通其隔行。
唐.张怀灌《书断》
15) 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。
势者,以一为主,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。
元.陈绎曾《翰林要诀》
16) 凡落笔结字,上皆覆下,下以承上,使其形势递相映带,无使势背。
东汉.蔡邕《九势》
17) 奇即连于正之内,正即列于其之中。
正而无奇,虽庄严沉实,恒朴厚而少文。
奇而弗正,虽雄爽飞妍,多厉而乏雅。
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18) 写字要有气。
气须从熟得来,有气则自有势。
大小长短,高下欹整,随笔所至,自然贯注,成一片段。
却著不得丝毫摆布,熟后自知。
清.梁同书《频罗庵论书》
19) 放纵宜存气力,势笔取势。
东晋.遥羲之《笔书论十二章》
20) 疾若惊蛇之失道,迟若渌水之徘徊。
缓则鸦行,急则鹊厉,抽如雉啄,点如兔掷。
萧衍《草书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