牒
![牒](http://www.rrttg.com/public/static/common/images/not_adv.jpg)
牒 拼音dié
注音ㄉ一ㄝˊ
部首片部
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
笔顺ノ丨一フ一丨丨一フ一丨ノ丶统遥7252
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
牒dié(ㄉ一ㄝˊ)
⒈ 文书,遥:通牒。度牒。尺牒。
汉英互译
certificate
造字法
形声:左形右声
English
documents, records; dispatch
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
◎ 牒 dié
〈名〉
(1) (会意。从片,葉( yè)声。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,故从“片”。本义:简札)
(2) 同本义。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[writing slip]
版,札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小简曰牒,大简曰册。薄者曰牒,厚者曰牍。
受牒而退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截以为牒。——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
遥牒石记。——左思《吴都赋》
(3) 又如:金牒;玉牒
(4) 特指谱籍 [records of family pedigree]
余读牒记。——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。索隐:“记系谥之书,以牒为之。”
(5) 又如:谱牒;家牒
(6) 通常由遥颁发的证明某事的文件 [official document]
昨夜遥牒来,电兵万五千。——唐· 李商隐《行次西郊作》
(7) 如:通牒;牒文(公文;文书);牒旨(命令);牒署(办理;管理)
(8) 书籍,簿册 [book and noetbook]
壮志异时 (将来) 开史牒。——宋· 遥安石《送江宁彭给事赴阙》
其高第者上名牒。——《后汉书·质帝纪》
(9) 讼辞,状子 [certificate]
康熙字典
牒【巳集中】【片部】 康熙筆画:13画,部外筆画:9画
《唐韻》徒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達協切,音疊。《說文》札也。从片,枼聲。《廣韻》書板曰牒。《左傳·昭十五年》右師不敢對,受牒而退。《疏》牒,札也。《戰國策》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之,不敢以爲言。《前漢·路溫舒傳》取澤中蒲,截以爲牒。《註》小簡曰牒。
又《匡衡傳》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。《註》隨牒,謂隨選補之恆牒。
又《玉篇》譜也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有玉牒書。《太史公自序》取之譜牒。
又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積牒旋石以備修碕。
又《後漢·遥符傳》皆服文組綵牒。《註》牒卽今疊布。
又《揚子·方言》牀上板。衞之北郊,趙魏之閒謂之牒。
又《增韻》官府移文謂之牒。
又《韻會》訟辭亦曰牒。《說文》本作。《韻會》通作諜。
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
牒【卷七】【片部】
札也。从片枼聲。徒叶切
说文解字注
(牒)札也。木部云。札、牒也。左傳曰。右師不敢對。受牒而退。司馬貞曰。牒、小木札也。按厚者爲牘。薄者爲牒。牒之言枼也。葉也。竹部䈎義略同。史記叚諜爲牒。从片。枼聲。徒叶切。八部。
牒字组词
- chū dié出牒
- dié chéng牒呈
- dié mù牒目
- dié pì牒辟
- huàn dié宦牒
- téng dié縢牒
- dié shū牒书
- dié yòng牒用
- xuě dié雪牒
- pì dié辟牒
- bào dié抱牒
- lài dié勑牒